当前位置:移液器专题网 >> 新闻中心 >> 国内新闻 >> 浏览文章
“气候变化的应对战略”学术讨论会
气候 气候变化 变化 应对 对战 战略 学术 日期:2010年04月16日 访问次数:
“气候变化的应对战略”学术讨论会
    
“气候变化的应对战略”学术讨论会
    

 

    “气候变化的应对战略”学术讨论会

    会议圆满结束会议取得多方面共识

    

    在秦大河、孙枢和符淙斌三位会议执行主席主持下,与会专家经过充分研讨,达成了以下共识:

    (一)对美国国防部关于气候突变及其影响的“秘密”报告的基本看法

    美国国防部报告提出的未来20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出现的气候寒冷突变,是一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。从目前的情况看,未来20年发生气候突然变冷的先兆尚不清晰。但是如果出现,将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,风险程度极高。一些专家在报告中指出,未来20年我国夏季降水存在着由南涝北旱型向南旱北涝型转变的可能性;这一降水型的转变如果发生,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。应把气候变化从科学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对待,加强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研究,特别是未来20年和50年气候变化的预估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,同时将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和国情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,加强对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对策的研究,建立国家应对极端天气、气候事件的机制,并将其纳入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系统中。

    (二)选准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科学领域,集中力量,重点突破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又有全球影响的科学问题

    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领域的选择,应体现有所为,有所不为的原则,一方面应挑选那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东亚区域特征,并具有紧迫国家需求的科学问题;另一方面,这些科学问题又要符合国际气候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,具备前沿性和前瞻性,应能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。即那些既具有区域性,又具国际性的重大科学问题,是我们应优先关注的关键科学领域。

    一致认为,目前我们应重点关注以下一些气候变化的关键科学领域:

    1、气候突变

    ●末次冰期以来中国和全球的气候突变及其成因

    ●中国降水分布型年代际变化的原因及未来20年的可能变化及其预测(预估)

    ●季风—干旱亚洲区域集成研究(包括人类活动与亚洲季风—干旱系统相互作用的观测试验和模拟研究)

    ●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发生气候突变的可能性及阈值

    ●气候突变和极端气候事件可预测性研究

    2、海洋

    ●以西太平洋暖池、印度洋和青藏高原为特征的海—陆—气耦合系统

    ●深海大洋和边缘海的地质、物理、化学和生物综合研究

    3、大气化学

    ●不同大气成分,特别是气溶胶组分的区域气候效应,包括物理、化学和生物过程等相互作用

    4、冰冻圈

    ●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冰冻圈响应及反馈

    ●我国西部冰冻圈的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

    5、气候变化的影响、适应与减缓

    ●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和行业的影响评估研究

    ●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研究

    ●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

    ●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理论体系

    ●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综合研究

    (三)重点加强地球观测系统的建设、应用和共享与气候系统的模拟研究

    为了获取气候变化的第一手观测资料,要尽快实施中国气候观测系统计划,力争在“十一五”期间基本建成,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料共享。此外,为了提高我国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预估能力,要加大力度,加快我国气候系统模式的开发。重点任务包括:

    ●建立由地基、空基和天基观测子系统所组成的关键要素的高质量、连续的气候观测系统;

    ●完善资料质量控制和管理系统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;

    ●大力推进卫星遥感信息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;

    ●古气候信息系统的建立,包括气候代用资料的获取与分析,不同时空尺度、不同介质高分辨率古气候序列的建立、校正与整合。

    ●发展包括物理、化学和生物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气候系统模式,并发展超级计算平台。

    (四)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建议

    1、打破部门分割,避免低水平的重复,建立跨部门、跨行业的合作与协调的体制;

    2、加强学科交叉,特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与合作,并努力将科学成果服务于国家经济、社会发展以及军事和外交活动等;

    3、紧紧围绕国家需求,加强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基础研究,建议国家给予长期、稳定的经费支持;

    4、提出并主持1-2项气候变化研究的重大国际科学计划;

    5、加强有序人类活动理论的研究,提出适应全球变化的国家对策建议。

    6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,发展可再生能源(风能、太阳能、潮汐能、地热和生物质能等);大力发展核能和洁净煤技术,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。

    
上一篇: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
下一篇:2009年中文版《默克实验室常用产品目录》免费索取
相关下载
Top Buret数字滴定仪,Eppendorf
Top Buret数字滴定仪,Eppendorf
大龙八道可调式电动移液器
大龙八道可调式电动移液器
BRAND氢氟酸型瓶口分配器
BRAND氢氟酸型瓶口分配器
芬兰Biohit百得MidiPlus移液控制.
芬兰Biohit百得MidiPlus移液控制器
 
Copyright 2008-2009 haqpcn.cn 北京博仪恒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
服务电话:010-63845660 18601047241 E-Mail:317822240@qq.com 售前咨询服务QQ:317822240
京ICP备12039283号